冬病夏治——温经开穴“三伏灸”,温阳散寒“三伏贴”,温通三焦“三伏补”,冬病夏治7月份开始啦!咨询电话4717669
何谓冬病夏治?
“冬病”指好发于冬季,或在冬季加重的病症,长期反复导致脏腑经络等系统缠绵难愈的病症。如咳嗽、哮喘、慢性腹泻、关节冷痛僵硬、怕冷、体虚易感冒等。
“夏治”是指在夏季三伏时节,机体阳气最旺,体内凝寒之气易解之时,借自然之“温”“热”,内服温补药物,配以食疗,外用穴位敷贴、艾灸、刮痧、拔罐等中医特色疗法,温补阳气,利湿散寒,活血通络,增强机体之正气。
冬病夏治疗法就是对冬季气候寒冷时好发及感寒后易发的一些宿疾,在夏季气温高和机体阳气旺盛时,给予养阳补益的治疗方法,从而祛除体内沉积的寒气,调整阴阳,达到阴平阳秘,宿疾得以恢复。
“冬病”为何要“夏治”呢?
“冬病”多源于阳虚,阳虚生寒,加上冬日寒凉,两寒夹击,毫无解冻可能,所以在冬天治寒症,就像是雨天里晾衣服,很困难。然而在盛夏之际,外界暑热骄阳,体内阳气正旺,此时运用中医特色疗法来养阳,蕴结在体内的积寒就很容易驱除。
但若机体阳气衰弱,没有驱邪之力,就会错过祛寒的大好时机,再加上有很多人夏天喜饮祛暑的饮料,如冰镇啤酒、水果冰、雪糕等,甚或整日呆空调房间里,陈寒未去,又添新寒。
机体被寒气侵袭必会气血凝滞,若寒气停留在关节,就会导致关节疼痛,停留在脏腑就会导致功能失调,停留在经络就会使经络堵塞,气血不畅,而致四肢不温、手脚发麻的症状的出现。
倘若不在夏日去除积寒,等到秋风一起,外寒复来的时候,就会内外交困,陈疾就会发作或加重。
“冬病夏治”的理论依据——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
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出自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,是《内经》养生理论的重要原则。该文的主旨是讨论人体顺应春夏秋冬四时之气的变化,来调形养神,达到养身防病的目的。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曰:“夫四时阴阳者,万物之根本也,所以圣人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,已从其根,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”。
如何理解呢?从“养”、“阴”、“阳”三字的含义着手,此处之“养”当解作“顺从、顺应”;“春夏养阳”的“阳”当指春夏之气,即春夏生长之气,属阳气,“秋冬养阴”的“阴”当指秋冬之气,即秋冬收藏之气,属阴气。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是以春夏秋冬四时相对应的气的生长收藏特性为基础的,春气的特征是“生”,故“春三月”应春气从“养生之道”;夏气的特征是“长”,故“夏三月”应夏气从“养长之道”;秋气的特征是“收”,故“秋三月”应秋气从“养收之道”;冬气的特征是“藏”,故“冬三月”应冬气从“养藏之道”,也就是说人的生命规律要顺应自然界四时的变化规律。
“冬病夏治”的适应病症与禁忌症有哪些?
冬病夏治系列疗法适用于阳气不足、肺气虚弱、虚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类的疾病。具体适应病症如下:
1、内科病症:体虚感冒,支气管哮喘,慢性阻塞性肺疾病,慢性支气管炎,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,冠心病,脑血管病,偏头痛,便秘,失眠,高脂血症,慢性胃炎,慢性结肠炎。
2、外科病症:股骨头坏死,退行性骨关节病变(颈椎病,肩周炎,腰椎间盘突出症,膝关节疼痛等)。
3、妇科病症:痛经,乳腺小叶增生,子宫肌瘤,慢性盆腔炎等。
4、儿科病症: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,小儿夜啼,厌食(疳积),遗尿,流涎等。
5、五官科病症:变应性鼻炎,耳鸣耳聋,口腔溃疡等。
6、其它病症:冻疮,免疫功能低下,阳虚体质,气虚体质,痰湿体质等。
禁忌症如下:
1、皮肤有创伤、溃疡、感染、皮肤疾病者禁忌敷贴。
2、颜面五官部位、关节、心脏和大血管附近慎用敷贴。孕妇、糖尿病患者、结核病、艾滋病或其它传染性疾病慎用敷贴。
3、发热性疾病、出血性疾病、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冬病夏治系列疗法。
“冬病夏治”的治疗方法有哪些?
1、温经开穴“三伏灸”
灸疗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体表穴位上烧灼、熏熨,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,通过经络传导,达到活血通络、补虚助阳、扶正祛邪的治病和保健作用的一种外治方法,艾灸疗法是灸疗中最常见的一种。
三伏天运用艾灸疗法,一方面它利用艾的属性和灼热的热力,凭借机械刺激、热刺激、药物刺激等物理化学方式激发人体相关腧穴,打开穴道,再通过经络传输,渗透诸经,以至全身;另一方面,三伏天人体腠理疏松,气血畅通,药性易于深达经络与脏腑,此时施灸,乘势而为,往往可获得良好的疗效。
2、温阳散寒“三伏贴”
穴位敷贴是将药物研为细末,用药汁调匀,敷贴在人体相应穴位上,通过药物的经皮吸收,刺激局部经络穴位,激发全身经气,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。
在三伏天采用具有刺激性的、温通散寒作用的药物贴敷穴位,引起局部发泡,甚至发脓,中医称为“天灸”或“发泡疗法”,该疗法具有振奋阳气、温通经络、祛除寒邪的作用,因其“简、廉、便、验”而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。
3、温通三焦“三伏补”
(1)头伏调和营卫温肺阳:卫气虚弱是呼吸系统疾病反复发作的主要内因,卫气是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,人体的预防机能与肺卫强弱直接相关。人体的呼吸系统与外界相通,易受气候影响,易和环境中吸入性过敏原接触,若卫气不足则失“卫外而为固”之功,则易受外邪入侵,致使肺气郁遏,宣降失常,而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。若在三伏之际,运用调和营卫温肺阳之剂——和卫温肺汤,可调和营气,温润肺卫,大大提高人体的免疫力。
(2)中伏温中化湿暖脾阳:明代医家张景岳曰:“春应肝而养生,夏应心而养长,长夏应脾而变化,秋应肺而养收,冬应肾而养藏。”脾胃水谷运化之脏,与一年中气温最高、雨水最足的长夏相应。很多人因天热代谢旺盛、睡眠不佳、情绪烦躁,致胃胀不适,不欲饮食,故应加强脾胃的“运化”,以摄取足够的营养。中医强调“天人相应”,人必须顺应四时之气,不能逆时而行,夏季炎热,人多汗而皮肤腠理开放,阳气趋于表,而不藏于内,从于外而不从于里,故《内经》有“长夏善病,洞泄寒中”之说,认为夏季脾胃阳气不足而多寒,若在三伏之际,运用温中散寒化湿之剂——化湿温胃汤,可温中散寒,补气健脾,化湿和胃,达到调和脾胃的目的。
(3)末伏填精益髓温肾阳:肾为先天之本,五脏之根,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根本,起着温煦作用,肾阳(气)虚衰,则推动无力,致气血运行凝滞成淤,津液凝炼成痰,若不及时护卫,到了秋冬季节,各种疼痛性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就会复发或加剧。若在三伏之际,运用平和的温补肾阳之剂——补阳温肾汤,可温补肾阳,填精益髓,达到保元阳、固根本的目的。
(4)儿童补虚肺脾肾:中医将小儿生理特点概括为“稚阳未充,稚阴未长”,具有柔弱、气血未盛、脾胃薄弱、肾气未充、腠理疏松、神气怯弱、筋骨未坚等特点。小儿脏腑娇嫩,尤以肺、脾、肾三脏不足更为突出。"肺虚"的儿童,主要表现为平素易感、多汗、反复呼吸道感染或者哮喘反复发作、过敏性疾病等。"脾虚"的儿童主要表现为长期厌食,身体消瘦、发育迟缓、面色萎黄、贫血头晕、大便溏稀等。"肾虚"的儿童,主要表现为手足不温、夜尿频多等。在三伏时节,适当运用补肺健脾饮、健脾化积汤,可帮助儿童充实肺、脾、肾三脏,促进儿童健康成长。